2021/0 星期日

新聞區 文教消费 兩岸國際 農創專欄區
首頁 > 新聞列表 > 新聞內容

敦煌石窟實體來台 『絲路光華─敦煌石窟藝術特展』高雄隆重開幕 / 台銘新聞網

2023/12/15 18:43

台銘新聞/史家羚報導

 

由佛光山佛陀紀念館和敦煌研究院精心策劃的『絲路光華─敦煌石窟藝術特展』,敦煌莫高窟三座石窟及七座藻井等實體,跨越四千四百公里,首度在台現身,這項百年難得一見的珍貴展覽,自十二月16日起,在佛光山佛陀紀念館一連免費展出四個月。

 

 

 

自公元一世紀的漢代時期起,敦煌就始終是東西方陸路交通的要隘,是絲綢之路上,貫通歐亞大陸的主要幹線,也是東西方文化交流與匯通的融會點,而根據武則天聖曆元年《大周李君莫高窟佛龕碑》的記載,在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有一位名為樂僔的苦行僧行腳至此,忽見金光,狀有千佛,因次在鳴沙山麓岩壁上鑿造石窟一龕,從此歷經千年,逐漸擴大,燦爛的敦煌石窟群從此誕生。由於特殊的地理優勢,敦煌莫高窟是在傳統漢晉藝術上,吸收融合外來,特別是西方藝術的影響,形成了融建築、雕塑、壁畫於一體的立體藝術。

 

 

自公元一世紀的漢代時期起,敦煌就始終是東西方陸路交通的要隘,是絲綢之路上,貫通歐亞大陸的主要幹線,也是東西方文化交流與匯通的融會點,而根據武則天聖曆元年《大周李君莫高窟佛龕碑》的記載,在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有一位名為樂僔的苦行僧行腳至此,忽見金光,狀有千佛,因次在鳴沙山麓岩壁上鑿造石窟一龕,從此歷經千年,逐漸擴大,燦爛的敦煌石窟群從此誕生。由於特殊的地理優勢,敦煌莫高窟是在傳統漢晉藝術上,吸收融合外來,特別是西方藝術的影響,形成了融建築、雕塑、壁畫於一體的立體藝術。

 

 

 

 

公元前後,印度佛教也沿著絲綢之路的阿富汗、中亞、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南北側,經西域傳到中土,並繼續向東擴散達朝鮮、日本,佛教藝術因此也在敦煌薈萃昇華,蔚為大觀,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歷史最久、保存最完整、內容最豐富、藝術最精美的佛教藝術遺存。敦煌石窟的藝術內容中雖大多以佛教內容為主,但用以表現佛教義理的畫面素材,則是取材自當時的現實生活,無論建築形式、衣冠服飾、民俗風情、農工生產、狩獵漁牧等,又是古代社會生活與東西方文化交融的最珍貴文化數據庫,是中國乃至人類美術史上不可逾越的篇章。

 

佛陀紀念館館長如常法師表示,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在建設佛陀紀念館之初,除了採用與莫高窟近似的黃砂岩磚塊作為結構主體之外,並委請楊惠姍老師在本館彩繪雕塑了取樣自莫高第三窟的千手千眼觀音像,實具有與千年萬里之外的敦煌莫高窟連結的意涵。據如常法師介紹,本次展覽策畫了十年,文物價值和布展難度,都相當具有挑戰性,特別是中央柱窟432窟、第45窟、第3窟及七座藻井和五台山壁畫新媒體展示,難度甚高,可看性極大。

 

 

專程趕來主持開幕的敦煌研究院院長蘇伯民則指出,敦煌莫高窟不只是反映絲綢之路多元文明交融薈萃的文化寶庫,也是現存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內容最豐富、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藝術遺址。蘇院長並表示,佛教交流作為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組成部份,在兩岸交流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在各方的努力之下,此次敦煌石窟藝術珍品跨越時空來到台灣,在全球最宏大的現代佛教聖地—佛光山的佛陀紀念館,台灣民眾得以近距離欣賞,可以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

 

 

 

 

  敦煌石窟實體來台   『絲路光華─敦煌石窟藝術特展』高雄隆重開幕 / 台銘新聞網

聯絡我們

goodtiming6s@gmail.com

LINE : timingnews

關於台銘新聞

  • 協助並監督政府擬訂及推動公共政策與服務。
  • 提供開放多元之媒體新聞與資訊平台,平衡社會發展。
  • 協助促進社會和諧,正義與安康幸福的生活

Copyright © 2021 台銘新聞網 All Right Reserved

CLOSE 新聞區 文教消费 兩岸國際 農創專欄區 年度新聞
2020年新聞 2019年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