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 星期日

新聞區 文教消费 兩岸國際 農創專欄區
首頁 > 新聞列表 > 新聞內容

蔡董《來去巡田水-臺灣農村與農業地景變遷史紀錄計畫之六》專題 / 台銘新聞網

2021/12/12 19:54

 

台銘新聞

 

 

 
#甘蔗產業在麻園
----第一憨,插甘蔗給會社磅
日本時代開始至今,有一個長久不衰的諺語提到「第一憨,插甘蔗給會社磅;第二憨,吃菸吐風;第三憨,吃檳榔嘔紅。」菸跟檳榔有害健康,被笑憨不足為奇,甘蔗是農作物,民國70年代(1980年代)之前,糖是臺灣出口大宗,也是臺灣經濟支柱,按理來說農民插甘蔗,多多少少也有些許利潤,為什麼會被笑憨呢?
 
原因在於農民種植甘蔗,採收後,究竟收成多少數量 ? 完全一無所知,只看見甘蔗由牛車班載運到蔗埕,再由小火車的台車送往糖廠,一台車一台車的甘蔗經過糖廠地磅,不要說蔗農沒機會看自己的甘蔗過磅多重 ? 據說連糖廠人員數字都還來不急看,台車就過地磅站了;還曾聽這樣說台車上多站三個「保正」(日治時期相當於村長的角色)也不會起落的笑話。這些傳聞是在說明著,蔗農交甘蔗給糖廠,對自己甘蔗的收成量一無所知,卻不知如何申訴、何處申訴 ? 吃虧的總是弱勢的蔗農,所以農村社會才會廣為流傳著蔗農的心聲:「第一憨,插甘蔗給會社磅」這句有自我嘲弄又無奈之精典名言。
 
----日治時期麻園庄的糖業
本村目前可知最早的甘蔗種植是清末期到日治初期由薛均堂家族在中洲地區的開發。明治38年(1905),薛均堂、薛果堂就在他里霧堡經營改良糖廍。明治41年(1908)總督府發布公告,規定私人製糖場的原料採集區域,其中可看見出身大林莆(現今嘉義縣大林鎮)薛均堂的糖廍就是位於蔴園庄中洲仔。其糖廍可採收甘蔗的範圍則包括:蔴園庄的一部份(從崁頭厝到山豬窟為止道路的西北部一帶),可見在日治初期麻園庄已有先民在種植甘蔗、熬蔗糖了。
 
 
 
從日治時期的戶籍資料來看,薛均堂的戶籍是在崁腳庄,戶籍內仍有多名雇工。在薛家之後,本村當時成為斗六製糖株式會社的原料採集範圍,而從薛均堂的弟弟薛果堂的傳記來看,他是斗六製糖株式會社的創辦人,可能在當時只是從糖廍的經營者躍升為糖廠會社的經營者。
 
那之後在中洲仔的糖廍經營者是誰呢 ? 根據本基金會的田野訪談,接手的糖廍經營者是中洲仔江瑞家族。
江家是最早開墾中洲仔部落的家族之一,開基祖江瑞與其妻子廖笋搬遷到他里霧堡蔴園庄四百九十番地之一,以製黑糖為業,直到被斗六製糖株式會社整併結束營運。
 
----廖笋女強人的糖業大家
江家第一代開基祖江瑞 【?-1892(光緒18、民前20)】,其先祖由嘉義大林溝仔埧遷到斗六堡溝仔埧庄,江瑞娶17歲廖笋【1843(道光23、民69)-1911(明治44、民前1)】為妻,因生女無生男,收養一子江紹基。據聞廖笋頭大面四方,長得柴剛大,又能幹,掌理家中的大小事,是個女強人。江瑞與廖笋二人帶著楊姓、陳姓等工人搬遷至他里霧堡蔴園庄四百九十番地之一,也就是麻園庄中洲部落,以製黑糖為業。
江瑞在定居中洲後,家業皆由廖笋操持掌理。江家自設有工廠製造黑糖(在這之前中洲有薛鈞堂糖廠),因廖氏精明幹練,快速累積了龐大的家產,據說其子孫皆不需下田工作,直至日本設糖業會社才被整併結束營運。當年糖廠用來壓榨甘蔗的大石磮後來被覆蓋於中洲港橋前的土地下方。
 
 
 
廖氏人高馬大除善於經營事業外,也能使妙計防禦打家劫舍的土匪。方法是吩咐家裡工人,種番豆,採收後一袋袋儲存起來,有土匪入侵時,將番豆灑滿地,土匪踩到豆子滑倒後,再以棍棒殲滅。江家的住宅牆壁也留有槍孔,以防土匪來襲,江家後代江麗華表示曾聽她的阿嬤說起,「盜匪來時,家人從槍孔開槍,如有擊中盜匪,匪首即會高喊『退水』『退水』,盜匪即逃退」。
 
廖氏為徹底保護江家人身家財產安全,決定讓當時24歲的江紹基迎妻崁腳庄山豬窟簡姓土匪頭17歲的妹妹「簡氏番婆」為妻。那時地理環境到處空曠,視野無垠,在中洲若遭他方土匪打劫,只要放個煙火,遠在崁腳庄山豬窟娘家的土匪頭兄長遠遠望見,就能率眾飛奔前來保衛妹妹婆家人財兩全。
 
----麻園農場
民國44年(1955)開始至民國51年(1962)年間,麻園農場陸續興建設置辦公廰、職員宿舍、工寮等設施;管理古坑鄉麻園村、崁腳村及斗南阿丹里的農場土地,面積大約有390公頃;農場有主任、分擔員、監督仔等職員。
東耕開墾戶韓老盛的孫子韓平圖說,在民國40幾年(1950)農場女工每天工資大約12元,駛牛犁蔗田一天約30元,他小時候放假去割蔗葉,一天的工資10元。甘蔗產業全盛時期,農場工人多到都得用打銅鑼的聲音號召工人上工、休息或吃飯呢 !
 
 
 
 
 
 
----甘蔗的種植
 
首先需提到「請負」、「採收」、「插甘蔗」三項。「請負」原是日語「うけおい(ukeoi)」,村民直接將此詞用臺語唸出,指的是糖廠委員,「採收」是甘蔗收成時,在甘蔗園的現場監工。每年肉粽節(端午)後,請負、採收與糖廠員工(與村庄有地緣關係者)會到每一個蔗埕(採收後的集貨地,五分車運送甘蔗的起點)附近的村庄,招攬農民「插甘蔗」。
 
早期的肥料不能自由買賣,在「稻穀換肥」的政策下,所有農民都是配肥。插甘蔗的好處是在採收甘蔗後,糖廠會從中扣除應付肥料款項,農民免煩惱闖無稻穀換肥。另外,在農業社會的村庄,家家戶戶都愛養牛耕作,甘蔗成長過程中,有很多不必要的蔗苗仔(tsià-ínn-á)要拔除,蔗苗仔是耕牛最愛的糧草,這些都有可能是農民願意插甘蔗的誘因。
 
----甘蔗採收的主力部隊:掘頭仔、修蔗根仔、牛車班
在採收期前,由先前提及的請負和採收仔下定金,組成由1名掘頭仔、2名修蔗根仔,再加上1台牛車的隊伍。所以採收班的規模大小,從幾台牛車就能知道。農業時代,掘頭仔與修蔗根通常是男掘頭、女修蔗根,個個腳手敏捷。拖牛車的牛以高大粗勇的牛為好,請負通常用整季三分之一的工資做定金,交給牛車主人挑選牛隻。
 
採收和牛車班是以載送重量計酬,掘頭仔和修蔗根是以綑計酬。採收甘蔗時,牛車班一畝雇用一人,先將蔗尾剁下,酬勞是蔗尾總量的十分之二,其他十分之八的蔗尾供牛車班餵食牛隻。掘頭仔攑掘仔,甘蔗從地面掘起,橫在蔗溝。修蔗根仔攑草鍥刀,隨後修掉蔗根、蔗籜,剁成3–4 節,約 20 公斤成一綑。因為要以綑計酬,採收要防備掘頭仔偷工減料,肩後揹一支秤仔,來回踏在一綑綑的甘蔗上,查看是否斤兩實足。牛車班負責蔗園採收的終結工作,牽牛車仔將一綑綑的甘蔗扛上牛車,運載去蔗埕,再搬上五分車載去糖廠。
 
----蔗頭、蔗籜都是灶腳的寶貝
在瓦斯還未普及時,街上的人煮三餐都是使用碳球;村庄的人則是平時割草、挫柴枝生火,甚至去蔗園偷剥蔗籜,蔗籜曝乾絪草絪,庄裡人相知相挺,通常裝作不知。蔗頭曝乾更耐火燒,煮飯時是灶腳的好柴火。甘蔗製糖,蔗尾、蔗苗仔飼牛,蔗頭、蔗籜生火,插甘蔗物盡其用,一點都不浪費。
 
----偷甘蔗的需求感與罪惡感
早期(戰後初期)糖是臺灣經濟主力,每節甘蔗都彌足珍貴。糖廠有編制甘蔗警備(員),平時到處巡視,嚇阻偷掘甘蔗的人。採收時,不管蔗園,還是蔗埕,隨時都有警備仔的身影。牛車車甘蔗,途中庄腳小孩肖想甘蔗好吃,會跟警備仔玩捉迷藏(密相找)。牽牛車的人看到小孩偷抽甘蔗,不會阻止,反而會教小孩牛車兩邊較難抽(甘蔗),要抽後面的比較容易。車隊有警備仔隨行時,在警備仔看不到的死角,順勢抽幾節甘蔗,擲落雙邊田園或溝仔底,看誰家小孩運氣好可以有這甘蔗的意外收穫,這是艱困年代大人小孩間相知相惜的感人場景。
 
溪洲仔庄旁有獨特的鐵軌景觀與象現。蒸汽火車載甘蔗往東耕方向是爬坡,載重時為了衝刺須不斷添煤炭,時有衝力不足退回再衝的景象,偶而也有煤碳外噴導致稻草堆起火的驚險情況。而火車爬坡通過時速度減慢,往往是村裡老少大小衝出來偷拉火車上的甘蔗的好時光。
 
----村童的小確幸
戰後初期經濟窘困,在溪洲仔的歷史場景裡,那個時期有美國人支援來幫忙台糖農場鑿井,就在溪洲仔附近,美國人出勤都備有麵包、飲料等點心,會友善的將麵包分食給庄裡的小孩。在那個窮困的年代,庄內小孩遠遠看到美國人的車子,個個都使盡奶力追上去,有時要追半小時才能追上,狂奔後的喘息與疲累,被大啖一塊麵包美食的飽足感淹沒了。
 
----甘蔗姻緣
農業社會,田園是青年男女主要的工作場所,甘蔗採收,一期長達四個月,掘頭修蔗根擱愛分工合作,早夕相處,難免日久生情,湊合很多良緣,農村民風淳樸保守,男女意愛,若是路上手牽手,隔工就變成庄頭新聞,茶餘飯後、議論紛紛,甘蔗就成為男女談情約會的好所在,有一手描寫情侶約會甘蔗緣的四句聯:
妹來約兄甘蔗溝,約束蔗葉做號頭;
夭壽趕牛仔走來小解,害阮一人行一溝。
很有意思,這是描寫插甘蔗衍生出來的趣事。新庄仔楊宅家族楊坤的長子楊三與長媳斗南南勢賴金完,楊秋色的長子楊金城與斗南南勢張蜜都是因採收甘蔗姻緣而結為夫妻的。
 
----模範甘蔗農及農場生力軍
溪洲仔田瑞賢精於甘蔗的育苗、施肥、株叢控制、枝葉疏理,所以產量非常好,多次獲雲林縣政府頒發蔗園精耕栽培管理工作競賽評定列為第一等獎獎勵,是麻園村區唯一私有地長期種植甘蔗的農戶,到民國80幾年(1990)才結束種植。麻園聚落張萬發也配合台糖在東耕的土地種甘蔗,且曾獲頒肆等獎獎勵。
 
當時從外地搬到中洲仔、溪洲仔、新庄仔、東耕落地生根者,大部分都是因農場工而來的,如中洲仔謝尚亦、謝尚義兄弟、高成、高義芳兄弟、謝再萬、徐再童兄弟、陳梅吉、楊金三、楊金城兄弟、劉德東等家人,其陳梅吉、楊金城、劉德東三人要負擔30甲的蔗田,號稱插甘蔗三劍客。農場工們從削甘蔗尾、插甘蔗、灌溉、施肥、除草、噴藥、疏叢株、採收、搬載、催苗等一整年忙不停。
 
而甘蔗採收後的搬運,劉耆財和同村田木枝、朱三郎、朱水全、羅添財、張明正、溫昌沐、古金火、謝常哲、高金泉、高義芳、鄧雲漢、鄧雲忠等組成了牛車隊專門載運甘蔗,載運甘蔗要用強壯的牛隻與和用兩輪的牛車,才能擔任此任務。牛車隊人員將甘蔗載運至東耕農場、新庄仔、中洲仔或溪底寮甘蔗埕卸成堆,再放置到台糖小火車的台車上。然後由台糖載運甘蔗的小火車運回斗六糖廠製糖。
 
 
 
 
 
中洲仔莊春鴻和水仙夫妻非常「能做耐操」,到台糖農場掘蔗頭貼補家用,也因莊春鴻的老實可靠獲得農場分擔員的信任,同時雇用他幫台糖灌溉蔗田,這項工作經年累月得三更半夜夫妻倆人摸黑到蔗田放水灌溉,尤其在旱季灌溉的時間更長,為確保甘蔗品質,幾乎整夜都沒有睡覺,白天還得做自家農事。他們的兒子16歲時考進台糖公司(民國62年),從月薪800元的藝徒(養成工)做起,現已進升為農場主任。
 
溪洲仔朱三郎一家靠幫糖廠農場工作養生活,他當兵前幫農場採收甘蔗掘頭的工作,掘甘蔗頭有分撠「thuàn」頭和撬「kiāu」頭兩種情況,當叢頭需留下2 吋再發芽的用撠「thuān」,而整棵連頭採收則用撬「kiāu」;斗六糖廠總部時有派督察員來檢查留甘蔗頭是否符合規定的狀況,當時「請負」都暗地安排技術精良的朱三郎示範撠「thuān」頭成果,也屢次獲得獎勵金,常蒙「請負」帶他到斗南吃喝一頓。到了民國60–70 年(1970–1980)農耕機械化時,朱三郎花了60 幾萬買了一部火犁,全心全力投入糖廠甘蔗種植耕耘的工作,由於盡心負責又技術精良,深受糖廠行政部門的倚重,他的耕作面積近千甲,包括麻園、湳仔、東耕、溪底寮、崁頭厝、古坑及斗六茄苳腳、溝壩等區台糖地都是他的耕作區。
 
麻園村中洲仔、溪洲仔、新庄仔、東耕聚落不少村民很長一段時間都是以做農場工維生,是維繫著台糖甘蔗產業不可或缺的一股重要的勞動力。

 

 

蔡董《來去巡田水-臺灣農村與農業地景變遷史紀錄計畫之六》專題 / 台銘新聞網

聯絡我們

goodtiming6s@gmail.com

LINE : timingnews

關於台銘新聞

  • 協助並監督政府擬訂及推動公共政策與服務。
  • 提供開放多元之媒體新聞與資訊平台,平衡社會發展。
  • 協助促進社會和諧,正義與安康幸福的生活

Copyright © 2021 台銘新聞網 All Right Reserved

CLOSE 新聞區 文教消费 兩岸國際 農創專欄區 年度新聞
2020年新聞 2019年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