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 星期日

新聞區 文教消费 兩岸國際 農創專欄區
首頁 > 新聞列表 > 新聞內容

腸癌連續11年奪下頭號癌症 新一代造口提升病友生活品質/台銘新聞網

2019/12/07 09:24

台銘新聞/史家羚

【高雄訊】年約39歲的毛小姐8年前確診直腸腺癌後,接受了腸造口(人工肛門)手術,從此與造口袋共生,每日都須定時清潔、更換造口用品。初期,曾一晚滲漏七次,讓她整夜無法入眠,大嘆這比女性生理期側漏還令人困擾。抗癌期間經歷10次手術,也遇過造口感染、發炎等情形,如今更換新一代造口用品,已大幅提升生活品質。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報告指出,自民國95年起大腸直腸癌超越肝癌,成為年發生率第一名的癌症,此後已連續11年佔據發生人數第一位[1],平均每天約有41個人確診大腸癌。腸癌患者中,有三成需要設置造口(又稱人工肛門) [2],維持生理排泄功能。

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理事長、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 王照元醫師指出:「大腸直腸癌主要分為四期[3],第一期大腸、直腸癌經手術切除後,五年存活率可達百分九十以上,而二、三期手術後輔以藥物治療五年存活率也超過六成。」

王照元醫師進一步說明:「腸癌患者手術三成有設置腸造口需求,其中,僅有13%的人是永久性[4],剩餘的87%都是暫時性的。除了腸癌本身切除後可能需要造口,其他如腹部沾黏、腸癌導致的腸道堵塞、腸道外傷,甚至是會陰部嚴重受創為了避免糞便接觸傷口等,也有可能會設置腸造口。使用腸造口作為醫療方式,在國際上是相當普遍的做法,而且絕大多數也都是暫時性的造口,病友不需因此抗拒治療。」

 

此外,根據研究調查,九成有腸造口的病友對「滲漏」問題感到擔憂[5]。對此,王照元醫師表示:「目前的醫療技術已經非常進步,根據經驗,大腸癌術後造口本身的滲漏,在台灣約少於1%,大部分的滲漏問題,主要來是術後照護時期使用造口用品時發生的,只要落實照護,就可以有效改善。」

[6] 臺灣傷口造口及失禁護理學會理事 、奇美醫學中心造口治療室組長李凱莉造口治療師指出:­根據研究調查,七成造口患者在使用造口用品時曾遇到滲漏問題,有12%患者因為擔心滲漏問題而疏離人群,這不僅是身體上的不適更是心靈上的折磨,建議病友應向造口治療師諮詢及尋求協助,並選擇適合自己的造口用品。」

 

       王照元醫師根據過往經驗說明:「腸癌發生人數每年逾15,000人,過去也常聽到有病友是因為對於造口抗拒,而延誤治療,造口作為治療方式已行之有年,而且僅有約一成是永久性的造口,多半的造口為暫時性的,民眾不應抱持太多負面態度,積極治療才是最好方法。」

 

腸癌連續11年奪下頭號癌症   新一代造口提升病友生活品質/台銘新聞網

聯絡我們

goodtiming6s@gmail.com

LINE : timingnews

關於台銘新聞

  • 協助並監督政府擬訂及推動公共政策與服務。
  • 提供開放多元之媒體新聞與資訊平台,平衡社會發展。
  • 協助促進社會和諧,正義與安康幸福的生活

Copyright © 2021 台銘新聞網 All Right Reserved

CLOSE 新聞區 文教消费 兩岸國際 農創專欄區 年度新聞
2020年新聞 2019年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