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 星期日

新聞區 文教消费 兩岸國際 農創專欄區
首頁 > 新聞列表 > 新聞內容

學經兼具柯文哲無法市長總統兼顧 知識份子真的要在草包跟菜包當中做選擇 /台銘新聞網

2019/09/18 03:15

台銘新聞

針對郭台銘拋下震撼不連署2020總統大選,台北市長柯文哲特別對民眾黨未來不分區席次、藍綠對決訴諸意識形態及全台灣的知識份子真的要在草包跟菜包當中做選擇等提出他個人的看法。柯文哲也強調,台灣在現階段要解決的是國家治理,效率、素質、注重數字、講究KPI,這種政治文化在我們這個時代要建立,剛好郭台銘是跨國大企業老闆,是種危機型處理人物。

柯文哲聲明全文如下:

2013年,我在蘋果日報有一篇投書,我的存在見證台灣的荒謬。六年後的今天,台灣政壇依舊如此,2020總統大選,我從頭到尾都沒有說過我要去選,可是藍綠雙方都一直把柯文哲當作假想敵,甚至把它放在總統初選民調來做對比式民調,今天如果柯文哲說不選了,請問兩黨初選是不是要重辦?

我個人主觀是認為,剛選完市長,馬上就要去投入總統大選,這不是一個正常國家應該有的現象,我也認為這會影響市政進行。我一開始一個很不想去選的一個大理由是說,到今年底的時候,就台北市政府來講,我們同時有一萬戶公宅正在開工,環南市場要完工進駐、大龍市場要完工進駐、第一果菜市場跟漁市場要開工,通通加起來要超過兩百多億。

有很多理由,市政跟總統大選沒有辦法兼顧。我個人也認為要相信自己的口號,改變台灣從首都開始,改變台北從文化開始,如果我們在台北可以做得很好、政治文化可以改變,也可以用台北當杠杆,影響整個台灣。事實上在過去這段時間,我們在台北的所作所為,不管從財政繼續、雙語教育、到智慧教學,都一步一步去改變整個台灣。

另外是這樣,畢竟我個人從一個素人來當台北市長,我非常清楚,當台北市長的前兩年非常非常辛苦,都搞不清楚狀況,一直到第三年第四年才整個市政比較順利,其實如果我現在真的去當可以選上,我相信整個故事要再重演一遍,前兩年會非常辛苦,對整個狀況不是能掌握那麼好。

所以事實上從頭到尾,本人對參選2020總統大選意願本來就不高,只是藍綠初選結果出爐讓我們非常焦慮,我相信不僅是我,全台灣的知識份子都普遍焦慮,難道我們真的要在草包跟菜包當中做一個選擇嗎? 而且藍綠對決或訴諸意識形態的對決,造成到現在為止,藍綠雙方總統候選人都很少在談政見,每天晚上call in節目在談的也只是如何贏這個選舉。只討論選舉輸贏,從來沒有一個候選人告訴我,如果他當選的話,台灣會變甚麼樣子。台灣陷入統獨泥淖、不討論國家治理。

我個人認為台灣在現階段要解決的是國家治理,效率、素質、注重數字、講究KPI,這種政治文化在我們這個時代要建立,剛好郭台銘是跨國大企業老闆,是種危機型處理人物,我想說如果能在企業界存活下來總是有一定實力,我相信這種企業出身的受意識形態包袱會比較低。

 

當時郭台銘先生表達想投入大選、特別是在初選之後,我們也覺得如果有人願意出來挑戰這一局,讓台灣有一個機會跳脫藍綠泥淖,所以替他起一個口號,台灣重開機,我個人是樂觀其成。每個人都有他的人情世故,郭董做為一個跨國企業大老闆,他考慮的層面一定更複雜,我想他還是有他個人的很多包袱,當他決定不選,我只能表達尊重、我也理解,將來大家還是可以維持合作關係,在每個人的工作崗位上繼續努力。總是能夠對台灣有好處的事情,我們還是可以在不同崗位、不同角度繼續努力。

既然這場總統大選目前看起來還是回到藍綠對決的局勢,就更凸顯我們在國會力求三黨不過半的重要性,目前執政黨在國會過半,可是我們看到的是執政毫無顧忌、人事浮濫酬庸、特別選前太多政策,在我看起來完全沒有財政紀律。這是目前執政跟國會都過半的一個寫照,如果民眾黨可以進入國會成為關鍵少數,有幾個好處,第一點,我們在現行的體制下,我們要進軍立法院,不得不阻擋,特別是不分區立委,所以我們希望成立政黨進軍國會,在現行憲政體制下,這是不得不的做法,我希望我們可以把價值跟理念帶進國會,把他推廣實踐,第二點,如果可以成為一個關鍵少數,在不同議題跟不同政黨合作,既可以減少在野黨無理取鬧、純粹為反對而反對,也可以避免執政黨肆無忌憚。最後,我們在國會的佈局還是用影子內閣的概念,我們會提滿34席不分區立委,能夠當選的就進國會當立法委員,排在後半段的,就進入國會當辦公室主任或者是幕僚助理,這也是培養下一代政治人才。以上是我的聲明。

學經兼具柯文哲無法市長總統兼顧  知識份子真的要在草包跟菜包當中做選擇  /台銘新聞網

聯絡我們

goodtiming6s@gmail.com

LINE : timingnews

關於台銘新聞

  • 協助並監督政府擬訂及推動公共政策與服務。
  • 提供開放多元之媒體新聞與資訊平台,平衡社會發展。
  • 協助促進社會和諧,正義與安康幸福的生活

Copyright © 2021 台銘新聞網 All Right Reserved

CLOSE 新聞區 文教消费 兩岸國際 農創專欄區 年度新聞
2020年新聞 2019年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