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 星期日

新聞區 文教消费 兩岸國際 農創專欄區
首頁 > 新聞列表 > 新聞內容

25346名移民的精准扶貧戰 來源: 中國青年報/台銘新聞網

2020/08/05 07:48

台銘新聞

過去5年裡,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縣5978戶25346人從“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深山區易地扶貧搬遷至縣裡的5個集中安置點。從山間木屋到60-120平方米不等的樓房,25346人的命運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對於搬遷帶動脫貧的效果,很多人提出過疑問。對於榕江縣來說,這就像一場大考,而25346人的真實感受才是最終答案。

  ---------------

  6月28日,來自貴州省政協、貴州省生態移民局、貴州師範大學的專家組成的聯合評估小組抵達榕江縣。作為全國52個尚未摘帽的貧困縣,榕江縣的大考開始了。

  “真實情況怎麼樣,請專業協力廠商組織來評判。”榕江縣委副書記、縣長侯美彪說,榕江要率先接受易地扶貧搬遷省級綜合評估驗收,驗收結果作為檢驗決勝脫貧攻堅效果的重要一環。

  搬遷群眾能否擁抱新生活

  搬遷社區綠化、亮化是否配套?房屋是否經過品質驗收?是否實現“一戶一人以上穩定就業”目標?就近就醫能否滿足?搬遷戶子女能否就近入學?……評估小組帶著13大項50條硬指標,走進榕江縣易地扶貧搬遷社區。

  “沒有地怎麼種菜?”住在榕江縣易地扶貧搬遷社區臥龍社區的楊凱回憶起自己剛接到搬遷通知時,心裡充滿畏懼。

  楊凱的老家位於榕江縣寨蒿鎮票寨村,2006年,家裡的房子遭遇塌方被埋掉一半,他和妻子一直在親戚家借住。即便如此,對於搬遷到縣城的安排,他仍心有疑慮,“怕難找吃的”。

  對土地的依賴讓不少搬遷群眾擔心難在短時間內適應城市生活,因此出現農村、縣城住房“兩頭占”“兩頭住”的現象。

  榕江縣委常委、縣移民局局長石家彬認為,要改變這種現象,最根本的辦法是找到搬遷戶與新生活的利益聯結機制。“搬遷戶在社區找到發展的路子,他怎麼還會想回去守著貧瘠的土地呢?”

  評估小組嚴格執行搬遷入住率達到100%的考核硬指標,榕江縣實現這一硬指標的辦法是“戶戶見”。今年4-6月,119名幹部組成5個入戶工作組,入戶調查5527戶、電話訪談451戶,將易地扶貧搬遷穩定入住、穩定就業、舊房拆除、複墾複綠、子女就學5大指標體系和關鍵問題分解成35個小項,挨家挨戶瞭解存在的問題,建立問題台賬621個,最終核實存在問題214個。

  “對照檢查存在的214個問題逐戶整改。”石家彬說,3個月內1天一調度、3天一研判,所有問題編成號,解決完一戶的問題就銷掉一個號,最終全部銷號。

  在社區的幫助下,楊凱和妻子學習燒烤,並在社區租下一間門面,做起燒烤生意。“平均每晚能掙幾百元。”楊凱笑著說。

  楊凱還主動參與社區服務,在微信群裡,總能看到他參與維護社區生活環境的討論。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時,楊凱還申請成為社區防疫志願者,從農曆大年初三開始,連續兩個多月每天在社區門口勸阻大家不要隨意外出,做好防疫措施。

  “這裡就是我永遠的家了。”楊凱說,現在早已沒有了當初的顧慮。他還被社區聘為市場管理員,白天管理市場,晚上在自家的燒烤店忙前忙後,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傳承民族文化成為搬遷社區的情感紐帶

  榕江縣是少數民族聚居縣,境內苗、侗等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80%,少數民族文化氛圍濃厚。榕江縣在開展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中,不僅把群眾搬進縣城,還把少數民族文化搬出大山、搬進安置點。

  在臥龍社區的“千匠百藝”就業扶貧車間裡,蠟染、繪圖、刺繡等傳統少數民族手工藝煥發新生。上至六七十歲,下到二三十歲的繡娘各司其職,飛針走線間,一個個精美的刺繡圖案出現在筆記本、電腦包等文創產品和T恤等現代服飾上。

  手工藝車間的建設讓不少從小就會繡花的少數民族婦女在搬遷點實現“樓上居住、樓下就業”的工作模式,生活、增收兩不耽誤。

  “以前從早上8點到晚上8點都在地裡幹活,一天那麼累也沒見到幾個錢,這裡就好多了。”傍晚時分,評估小組碰到侗族繡娘吳老亞,她左手拎著剛買的菜,右手挎著還未完成的刺繡圖案往家趕。

  “做不完的可以拿回家接著做,不耽誤看小孩讀書。”吳老亞說,自己每天最多能完成10個刺繡圖案,每個月能賺2000元左右。

  “把文化做成有經濟收益的產業,搬遷群眾有就業、有收益,就能住得下。”評估驗收工作組成員、貴州師範大學地理與環境科學學院副教授彭思濤說。

  臥龍社區還建起有少數民族特色的“風雨橋”,為搬遷群眾提供展示民族文化的活動場所。“晚上有時間我會去舞蹈組跟著老師跳跳舞。”吳老亞說,現在社區裡有地方唱歌跳舞、打球健身、讀書看報,比山裡的文化娛樂活動豐富多了,每天的生活被安排得滿滿當當。

  穩就業寫好脫貧致富經

  “我家原在農村住,如今搬到了縣城。政府送我新房住,我一年四季都開心。”苗族搬遷群眾李洪芝用自創的山歌,唱出生活新變化。

  出門有公車坐、家門口能就業、女兒上學有補助是李洪芝對搬遷後生活最直觀的感受。搬到富民社區後,李洪芝在榕江縣車江壩區的蔬菜基地找到一份工作。每天早上,她乘坐社區的“定制公交”前往壩區採摘蔬菜、打理農田。“做一天得一天的錢。”

  對搬遷群眾實施就業增收“戶戶穩”,是保障搬遷群眾能脫貧致富的重要一環。榕江縣聚焦扶貧產業發展,將安置點建設與縣城區、工業園區和車江壩區緊密融合,探索形成服務式、居家式、工廠式、種養式等“複合型”就業模式,確保每戶有勞動力的家庭都有1人以上穩定就業。

  同時,榕江縣還以社區為基礎,出臺商鋪門店、攤位租金減免等優惠政策,支持157名搬遷群眾在安置社區自主創業;組織1781名搬遷群眾在縣城從事服務員、保潔員、快遞員、保安等就近就業;為681名無勞動力搬遷群眾開發保潔員、巡邏員、樓長、治安協管員等公益性崗位。

  目前,已實現5779戶有勞動力家庭“零就業”全部動態清零,“一戶一人就業”率100%;無勞動力家庭實現“應兜盡兜、應保盡保”,政策兜底率100%。

  東環特和居委會的網格員韋文娟是社區工作人員,也是一名搬遷群眾。在她管理的微信群中,韋文娟發現,曾經出現頻率最高的就業話題已不再是困擾搬遷群眾生活的難題,從田間耕作、外出務工到在家門口實現農民變工人,這都得益於促進就業的政策。

  “全票通過!”6月30日,在榕江縣脫貧攻堅指揮部會議室內,作為貴州省“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專項評估驗收試點縣,榕江縣順利通過省內專家組的評估驗收。

  “榕江縣的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經得起查、經得起問、經得起看,為全省‘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評估驗收工作探索了路子、提供了經驗。”貴州省級掛牌督戰專班常務副組長、省政協農業農村委員會主任王應政說。

  目前,榕江縣所有農村貧困人口達到脫貧標準,所有貧困村達到出列要求,即將迎來脫貧摘帽。(白皓 馬曉晴 記者 王鑫昕)

 

25346名移民的精准扶貧戰 來源: 中國青年報/台銘新聞網

聯絡我們

goodtiming6s@gmail.com

LINE : timingnews

關於台銘新聞

  • 協助並監督政府擬訂及推動公共政策與服務。
  • 提供開放多元之媒體新聞與資訊平台,平衡社會發展。
  • 協助促進社會和諧,正義與安康幸福的生活

Copyright © 2021 台銘新聞網 All Right Reserved

CLOSE 新聞區 文教消费 兩岸國際 農創專欄區 年度新聞
2020年新聞 2019年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