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 星期日

新聞區 文教消费 兩岸國際 農創專欄區
首頁 > 新聞列表 > 新聞內容

蔡董《來去巡田水-在歷史篇章被遺忘的角落 / 農村歷史》專題/台銘新聞網

2021/05/31 10:49

台銘新聞

#農村歷史值得被紀錄”有共識”

農民、農村、農業在過去、現在及未來的國家發展中,對於糧食供給、對於環境保護,皆扮演無可取代的角色,為農村聚落書寫歷史編章,應是 #農村發展基金會 可以直下承擔的任務,一個「#臺灣農村與農業地景變遷史紀錄計畫」,農委會給了大力支持。

可能是一或多人、大家站著和室內的圖像

#劉義岳村長用”生產”定調麻園村史的”產生”

基金會選了民國77年520農民運動的主要發起地 #古坑鄉麻園村 做為紀錄農村史的起始。

可能是 1 人、站立和室內的圖像

5月9日正巧是母親節的晚上,基金會在麻園村麻園聚落召開「#麻園村村史編寫說明會」,節用麻園村劉義岳村長的話:「產婆們的母親節晚上,大家一起來當產婆,透過舊時光、列祖列宗、老事物的串連,讓全台第一部完整的農村史早日迎接《順月》,因為勾起了鄉親們的往日情懷,大家踴躍提供高見,熱絡異常,也感謝農委會、農村發展基金會的重視,社區定全力協助支持這項催生的任務 !

短短這段期間,我們發現了……

#“倒榕仔地”的傳說不假

在東耕聚落西北方出泉地附近據說有一棵好好幾百年的「#神樹--榕樹公」,樹幅方圓面積約有3分多地之寬,常有千百鳥聚集築巢,地面上還常見鳥蛋,聚落的人只要去神樹下撿鳥蛋,會遭當地保正報送派出所法辦。今日在1920年日治的堡圖上”真的”就在東耕聚落西北方有一棵「#獨立樹」的標誌出現,再與現今的航照圖對比,昔日「獨立樹」的位置,只見一片枊丁園及鳳梨園,此與地方人的導引解說,不謀而合。此時已不見「獨立樹的神影」,也不見傳說中「東耕聚落的風華」。東耕聚落因「榕倒」而「人散」,傳說不假。

可能是道路和樹的圖像

#八七水災之後興築的堤坊今仍在

民國48年發生八七水災,連日豪雨導致山洪暴發,大水沖斷橋樑鐵公路,河川潰堤淹沒田園屋舍,中南部猶如水鄉澤國,災情慘重。當時的麻園村因大湖口溪暴漲,導致厝淹田沒路斷,時任 #空軍軍官林國華 (前農委會副主委,台大土木工程學系畢業),奉派回鄉協助地方政府重建家園,就在麻園往斗南鎮的公路近大湖口溪處負責規劃計設監造施作堤坊以保護道路保護農田保護家園。這段連林國華的小孩都不知道的歷史,今因麻園村史的計畫,翻箱倒櫃整理出老照片,才爬梳出這堤坊的監工、完工照資料,村裡的年長者還爆料說當時的工人抱怨:「林國華有夠龜毛,設計18個孔的石籠,工人做了13或15孔,都要求重做。」

可能是樹、磚牆和戶外的圖像

#人與水親蜜的過往

中洲聚落有個會源源不絕出泉的寶地----#中洲仔港,所以當地居民沒有用水的煩惱,在地的孩童還能在中洲仔港玩起讓人羨慕的泰山式擺盪的遊戲呢。

可能是小孩、站立、樹和戶外的圖像

而麻園聚落的居民則必須鑿55尺深井辛苦打水供日常用,且需有水塘作為蓄水或供村婦洗衣或供牛浴甚至村童偷偷游水用,晚期農村生活改善後池塘也成為村內孩童垂釣、嬉戲的好地方;農田灌溉則是與崁頭厝聚落的農民共同使用由日治時期(大正10年/1921年)瀧野平四郎於大湖口溪河床內開鑿豎井(五公里外)及興闢臺灣斗六郡崁頭厝圳延申至麻園,引來的浮流水,水頭水尾的農民必須輪流排班灌溉,只要輪到班,三更半夜都要出門顧水護水,而麻園村正處水尾,顧水護水的工作更形重要且更需全村的協力合作,這更年累月的全村合作,讓別村的人常讚「#麻園村的人真合」,其來有自。

可能是 2 個人、大家站著和水體的圖像

臺灣農村與農業地景變遷史紀錄—麻園村史—尋訪、蒐集、紀錄、書寫、編纂、印刷、出版,讓人深切期待中。

#財團法人農村發展基金會

#臺灣農村與農業地景變遷史紀錄計畫

#雲林縣古坑鄉麻園村

#前農委會副主委林國華

#520農民運動

#歷史不會被遺忘

#來去巡田水

 蔡董《來去巡田水-在歷史篇章被遺忘的角落 / 農村歷史》專題/台銘新聞網

聯絡我們

goodtiming6s@gmail.com

LINE : timingnews

關於台銘新聞

  • 協助並監督政府擬訂及推動公共政策與服務。
  • 提供開放多元之媒體新聞與資訊平台,平衡社會發展。
  • 協助促進社會和諧,正義與安康幸福的生活

Copyright © 2021 台銘新聞網 All Right Reserved

CLOSE 新聞區 文教消费 兩岸國際 農創專欄區 年度新聞
2020年新聞 2019年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