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 星期日

新聞區 文教消费 兩岸國際 農創專欄區
首頁 > 新聞列表 > 新聞內容

蔡董來去巡田水--臺灣農村與農業地景變遷史紀錄計畫in雲林古坑麻園》 千呼萬喚「史」出來 專題/ 台銘新聞網

2022/01/24 06:44

 

台銘新聞

 

 

農村是所有生活與生命的根基。從糧食供給到環境生態保育,農村一直 扮演著無可取代的角色。瞭解農村,可以幫助我們更瞭解生活;記錄農村的發展,也是記錄著您我的生命記憶。儘管鄉土教育的重要性已是普遍的認同,但對於農村聚落發展的紀錄,仍有相當多的空白之處,僅能寄存於少數的耆老口述之中,甚至口耳相傳的記憶仍常有疏漏不足之處。如何為農村生命底層的生活發展留下動人的篇章,亟需各方共同努力。

 

農村發展基金會有幸獲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的支持,在「臺灣農村與農 業地景變遷史」計畫的推動下,以雲林縣古坑鄉麻園村為首個案例,結合在地社區的共同努力,寫下村史的發展紀錄。

 

古坑鄉麻園村是臺灣發展史中重要的歷史場景。新庄仔聚落是抗日份子 柯鐵虎軍師黃傳居家人逃難避禍的地方,東耕聚落則是日治時期日本政府為靖匪亂而招墾形成的新移民屯。此外,麻園村更曾孕育臺灣民主化後的諸多重要政治人物。包括民國 77 年(1988)發起影響臺灣農村發展甚鉅的農民運動的總指揮林國華先生,後來亦陸續擔任立法委員和農委會副主委;曾任立法委員和勞委會副主委賴勁麟先生,以及前中央選舉委員會主委劉義周先生,都在麻園村生活與成長。

 

麻園村豐饒的農業經濟活動更是值得加以書寫。除了高密度菸葉與洋菇種植、陳石收家族開創的古坑柳丁、中洲仔聚落自清朝開始的糖廍產業、溪洲仔聚落為甘蔗產業組成的牛車班,現在更有在北部名氣響亮的古坑鄉蔬果產銷履歷班第 8 班配銷烏殼綠竹筍,以及全國最大的福智有機農業基地等。

 

這本村史的書寫,也串聯起在地跨世代之間的努力與認同。包括在地年 輕人劉揚琦、陳湘婷、村長劉義岳等,都積極投身資料蒐集與書寫之中;更蒙蔡長廷老師、陳三郎老師、劉芝麟老師、劉義群老師、謝侑均女士的協助,以及高麗珍老師、吳建昇老師的指導,共同抽絲剝繭地檢視在地留存的文物資料與生活記憶。藉由這段時間的村民訪談、資料蒐集與紀錄,最後編纂而成的這本麻園村史,相信未來不僅可融入在地學校鄉土教育,更可作為其他農村編纂村史之參考,進而為臺灣累積更豐厚且可供未來發展所用的農村創新文化資本。

 

能完成此一「麻園村史」,特別要感謝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的支持與指導, 讓農村發展基金會能有機會貼近農村,詳採細聽臺灣農民如何用日以繼夜的耕耘和生命歲月的付出,換來臺灣農業的成就與農村強韌的生命力。作為農村發展基金會編寫農村史的首例,我們深知仍有許多不足之處,也期許未來能夠在書寫麻園村史的經驗基礎上,邀請社會大眾共同深入瞭解臺灣農村的生命樣貌,精進臺灣農村發展史的紀錄,一起為寫下臺灣農村歷史而努力。

 

本書共分七篇,以時間為經、本村的範圍與民眾的遷徙互動為緯,將其 依序分為:拓墾奠基、地理環境、家族繁衍、產業變遷、人文地景、宗教生活、人物風雲,以此囊括本村自古以來的歷史、地理、居民、產業、宗教以及上 述人與地延伸發展的相關重要人物與景緻,希望以此繪出自古到今本村整體 的歷史圖像。以下依序論述各篇重點,讓讀者能在進入正文前掌握各章要點,並能按圖索驥查閱所需資訊。

 

第一篇為拓墾奠基篇,由劉揚琦先生負責撰寫。本村由於史籍、古地圖等記載甚少,自古以來僅知庄名、土名,劉揚琦先生詳考檔案、史料、古地圖,加上具在地優勢的長期田野調查,從地名變遷的角度切入,詳細考證論述,更有附圖說明,如「麻園莊」、「蔴園庄」、「麻園」在不同時期都有不同 指涉範圍。本章分為三時期:清治時期2聚落(麻園、中洲仔)在大墾戶開拓、小農承佃與種蔗下的發展過程。日治初期,以柯鐵虎為首的抗日行動造成社會動盪,百姓遷徙流動,本村範圍的各庄也在此重大事件下重整發展。隨著動盪平息,3 聚落(東耕、新庄仔、溪洲仔)也陸續成形,此 5 聚落大致成 為本村的主要範圍。此時期稻米與糖業也成為本村先民辛勤勞作的主旋律。戰後時期,國民政府對於本村地名的重新調整,逐漸形成現今行政地名與當地民眾兩套名稱並行使用的狀況。農業政策的調整變化,則可看到從稻米、菸草、洋菇、麻竹、柳丁等變遷,也是影響現今本村的農民生計與人文地貌的關鍵。

第二篇為地理環境篇,由劉芝麟老師負責撰寫,將本村地理位置、經緯 度、村界、聯外關係、水文(自然河川與人工埤圳)都有詳細考察與將各種地形圖、水文圖、航照圖等重新繪製,水文除介紹自然河川的流向、走勢,對本村村界的作用外,人工埤圳也牽涉到本村百姓務農時最重要的灌溉用水。另以歷年之自然生態與地景變遷,分析土地利用之特色,以及本村因遍植竹林意外成為諸羅樹蛙的天堂,並記錄村內珍貴老樹。

 

第三篇為家族繁衍篇,由劉義岳村長、劉義群老師、林慧如執行長、黃淑莉女士共同採訪、撰寫,是本書採訪次數最多、收集最多珍貴史料的篇章,各家族的記述包含遷徙入墾、先祖奮鬥與本村關係、後代發展等主題,可與各篇主題生動地相互呼應。考慮到本村 5 聚落各有發展脈絡,且又相互交流、通婚,所以本篇並未根據遷徙或入墾年代排列,而是根據 5 聚落分為 5 章敘 述,以此清晰各聚落的發展。5 聚落中的麻園與中洲仔最早有吳家、陳家、劉家、江家、孫家等家族入墾。日治時期則由官方力量建設東耕(又稱新移民屯),繼而招募 30 戶進入開墾,而新庄仔、溪洲仔也在此時期開始有所記 載。戰後時期,則是各家族在農業政策變遷下,努力改善生活的辛勞過程。

第四篇為產業變遷篇,由蔡長廷老師負責撰寫,將本村種植的重要作物, 依據時間分別是:稻米、甘蔗、黃麻、菸草、洋菇、麻竹筍、烏殼綠、柳橙、 有機農園等。上述作物的種植歷史除了可與前述三章相互呼應參照,更可具 體而微地反映出各類作物在本村發展的重要性。值得注意的是,在徵集本村長輩的田野訪談下,詳細記述上述作物的種植過程,能夠更清楚務農的辛勞 與所需技術的多元化,每位務農前輩都是發明家!除此之外,更記錄大量的俗諺語、專有農業名詞等,也相當珍貴。

 

第五章為人文地景篇,由謝侑均女士負責撰寫,完整論述本村的重要人文地景,第一類是如荷蘭井等重要的飲用水與水井、水池,以及自然形成的湧泉、埤塘;第二類是本村在戰後初期至民國 70 年代(1980 年代)間興盛 一時的菸葉種植而大量興建的菸樓,本村居民如何在菸草種植下改善家庭經濟以及在菸草加工的相互協助合作等環節中,衍生出滿滿的人情味。第三類 是竹管厝、土角厝、三合院、古亭畚等農村式的傳統建築,這類建築呈現出農民在就地取材下發揮的樸實精神與生活智慧。

 

第六章為宗教生活篇,由陳三郎老師負責撰寫,主要分為廟宇信仰與風俗民情兩類主題。廟宇信仰論述本村內各廟宇的建廟由來、神話傳說、主祀神祇等,能對本村的宗教信仰有一全面深入的理解。風俗民情則論述本村閩客融合、歲時節慶、生命禮俗、食衣住行育樂生活等各方面,收集許多珍貴的田野訪談資料,可對本村的多元而豐富的常民文化有更完整的認識。

第七篇為人物風雲篇,由劉義岳村長、林慧如執行長、劉揚琦先生、劉義群老師共同撰寫,在第三篇家族繁衍篇的田野採訪基礎上,將從清治時期 到戰後的值得立傳的 19 位本村重要人物進行論述。他們的生平事蹟都對本村歷史有重大且深遠的影響,直至現在許多長輩在訪談時仍然津津樂道。此篇更可放在上述諸篇的敘述中閱讀,能對本村歷史有更清晰的理解。

上述各篇撰稿人在堅實的田野訪談基礎上,結合各類史料、檔案、地圖 進行論述,將本村村民記憶中的常民歷史具體而微的呈現,而在林慧如執行長、蔡長廷老師的規劃帶領下,各篇撰稿人又能在地名沿革、地理交通、產業變遷、宗教生活、人文地景等主題相互呼應與互補,形塑出一個全面的麻園村史,所以各篇既可獨立成篇,又能視為一個整體。

麻園村史全文連結:

https://reurl.cc/44pb7d

 

 

 蔡董來去巡田水--臺灣農村與農業地景變遷史紀錄計畫in雲林古坑麻園》  千呼萬喚「史」出來     專題/ 台銘新聞網

聯絡我們

goodtiming6s@gmail.com

LINE : timingnews

關於台銘新聞

  • 協助並監督政府擬訂及推動公共政策與服務。
  • 提供開放多元之媒體新聞與資訊平台,平衡社會發展。
  • 協助促進社會和諧,正義與安康幸福的生活

Copyright © 2021 台銘新聞網 All Right Reserved

CLOSE 新聞區 文教消费 兩岸國際 農創專欄區 年度新聞
2020年新聞 2019年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