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 星期日

新聞區 文教消费 兩岸國際 農創專欄區
首頁 > 新聞列表 > 新聞內容

阿兜仔的工地人生 為新北市建設打拼的外籍建築師 / 台銘新聞網

2021/10/14 15:32

 

台銘新聞

 

   新北市有許多卓越的公共工程,大多是隱身在幕後的功臣共同努力、付出的成果,而其中有飄洋過海的傑出外國工程師,他們在台灣發揮所長默默耕耘,穿梭在工地與山林間,縱使汗水浸濕了襯衫,但澆不熄心中的熱情,他們為這個土地的奉獻,已經成為台灣的一份子。

  在新北市工務局正施作的三貂嶺隧道自行車道工程和氣象站工地裡,會發現兩位操著流利中文的外國人,其中從法國來的設計建築師—藍傑鴻,正在為舊三貂嶺隧道自行車道工程打拚,不時在雙溪深山裡頂著工程帽在隧道裡走動,觀察岩壁或檢查金屬棧道。

  綽號布魯斯威利的傑鴻來台灣已有16年,初次到訪三貂嶺時被現地的生態景觀給打動,無論是動、植物的多樣性、特殊的地理環境或是山中的潺潺流水都深深吸引著他,為了讓民眾到三貂嶺感受大自然的原味,傑鴻強調『我們不要破壞這些生態』,他盡力維護工程中各種自然景觀,保留峭壁上的樹木、不驚動隧道內的蝙蝠族群、維持基隆河的潔淨的流水,雖然他的堅持讓原本就已非常複雜的施工條件更加困難,但是新北市政府新工處的夥伴及施工團隊也和他抱有同樣的理念,共同克服層層難關!

  三貂嶺隧道為日治時期所建之百年隧道,在民國74年停用之後塵封了35年,堆滿了砂石,並有山澗細水流進隧道,形成獨特的自然生態,施工團隊為了不破壞現有風貌,採用墊高式的簍空棧道,讓遊客依然可以從縫隙中看見下方的逕流,甚至可以看見溪裡小魚漫游其中,且隧道岩壁上絕不釘上一根釘子,保持歷史原有的紋路脈絡。其中三爪子隧道末端接近基隆河處,傑鴻和設計團隊特別規劃一處淺水池,以水面反射出口的光線,將基隆河的壯麗景色拉進隧道內,形成一幅令人如痴如醉的倒影,預料未來必將成為熱門的觀光打卡景點。

  三貂嶺隧道自行車道工程即將完工,傑鴻感到非常自豪且更加熱愛這片土地,甚至已經在鄰近的侯硐置產,與新北山林為家,再細細感受三貂嶺的自然景觀和台灣特有的人情味。

  西班牙建築師伊萊恩是目前中央氣象局與新北市政府共同打造的臺北氣象站(板橋站區)幕後推手之一,而曾是ig網紅景點的林口下福市民活動中心也同樣出自他手。

  在來台灣前,伊萊恩在馬德里的建築師事務所上班,有天,在他常去的素食餐廳裡,來自台灣的老闆娘告訴他「你可能認為你是一個好的建築師,但我跟你講,如果你不學習風水,你什麼都不是!」,對於完全不懂風水的依萊恩來說,當下心中滿是疑問,但也因為這句話加上好奇心,他毅然決定遠渡重洋飛來台灣學習風水。

  原本預計在台灣待4個月,上完風水課程就走的伊萊恩,卻在來台灣的幾個星期後,碰上台灣近50年最大的水患-八八風災,風水課程因此停擺。但隨著待在台灣的時間越來越長,他開始發現台灣和歐洲的風俗民情、文化都相差非常大,也讓他決定再留久一點,學習中文也多認識這座美麗的島嶼。

  這一待,就是12年的時間,「我認為台灣是一個非常有趣且漂亮的地方,它從幾百年前到現在被稱作福爾摩沙是有理由的。」伊萊恩說,除了親切友善的人民、美麗的大自然及一流的美食外,他更喜歡很多台灣人對於建築有一種改變的渴望,他能與大家一起努力,完成更高層次的建築作品,就像正在進行中的氣象站工程。

  

明年即將完工的臺北氣象站(板橋站區)是三個圓弧形建築物及一個地下風洞實驗室所共同構築,伊萊恩與他的

團隊以氣旋垂直運動及天氣圖等壓線為發想,藉由波浪曲面屋頂將建築物與地面浪漫地連結在一起,呼應地球大氣表層的自然曲線與氣壓差異,塑造氣象站建築獨特的氛圍,考量節能與遮陽效能,外觀採金屬沖孔板並輔以混凝土原色。

  不管大小工程,伊萊恩認為建築是要能夠激發人們與建築互動的欲望,氣象站工程從2014年進行到現在,超過7年時間,他非常期待看到完工後有柔軟的曲面屋頂、節能板外牆隨風擺動的樣子,讓人們有機會透過建築來發現大自然的力量存在並與之產生連結。

  所謂十年磨一劍才能磨出精工細鑄,阿兜仔工程師們秉持著職人精神,仔細把關每一處細節,將每滴汗水化為夢想基地誕生的養分,持續為台灣打造不同凡響的建築工程,阿兜仔們的工地人生,未完待續,也讓我們期待在台灣能看到過多優秀建築師們的出色作品。

 

 

阿兜仔的工地人生 為新北市建設打拼的外籍建築師 / 台銘新聞網

聯絡我們

goodtiming6s@gmail.com

LINE : timingnews

關於台銘新聞

  • 協助並監督政府擬訂及推動公共政策與服務。
  • 提供開放多元之媒體新聞與資訊平台,平衡社會發展。
  • 協助促進社會和諧,正義與安康幸福的生活

Copyright © 2021 台銘新聞網 All Right Reserved

CLOSE 新聞區 文教消费 兩岸國際 農創專欄區 年度新聞
2020年新聞 2019年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