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 星期日

新聞區 文教消费 兩岸國際 農創專欄區
首頁 > 新聞列表 > 新聞內容

蔡董《來去巡田水--臺灣農村與農業地景變遷史紀錄計畫之五》 成長在艱困年代/老農臉譜/ 台銘新聞網

2021/10/24 19:36

 

台銘新聞

 
在麻園村史訪問的過程中,子女對上一代父執輩們無暝無日工作的辛勤勞苦都發出同樣的慨然之嘆,「會做死去 ! 」。我們卻在老農身上看見生命力的韌勁,讓人感佩 !
 
陳益謙 / 90歲的農業金剛;1933年(昭和8、民國22)生,因父親陳鎮平,不事生產,生計重擔都落在母親張樟身上,為了幫助媽媽,陳益謙7-8歲左右,就到農場做童工,貼補家用。
 
1944年(昭和19、民國33)10月,陳益謙11歲,美國開始轟炸台灣,他里霧火車站(今的斗南火車站)也是攻擊重點,那時崁頭厝公學校的麻園中低年級學生,為了避免被空襲,改在麻園荷蘭井旁上課,教室是用竹子搭成的克難小屋,旁邊還有升旗台,靠近水池附近也挖了防空洞,早上台籍的老師會從崁頭厝過來教日文,只上半天課,中午放學,因為老師沒有手錶,必須派學生到保正吳金賓的家裡看時間,擔當這差事的陳益謙為了早點到農場工作,往往跟老師虛報說已經12點了,提早個20分下課。
從小除做農場工外,也和同庄的吳水龍到大湖溪篩砂石,準備做大湖溪護岸的石砣用,工作粗重,工頭本來只願發給童工的日薪,後來見他的工作量並不遜於大人,也就給他全薪5元,那時一般工人每日工資是2元。
 
後來,陳益謙想要有自己的土地來耕作,因為太年輕,就以父親的名義申請承租1.1甲的官租地,當時為了改良土地,日本人有個規定,租多少地就要製作多少的堆肥,有些人家中沒有足夠的勞動力,只好放棄承租權利,但10多歲的益謙卻絲毫不以為苦,為的就是改善家中的環境。
 
20歲,陳益謙當了8個月的補充兵,22歲時,操勞過度的母親,終於不敵病魔去逝了。23歲那年,陳益謙娶斗六溝埧蔣來旺的女兒蔣鐘女士,民國46年大女兒生下不久,以為可以夫妻一起打拼奮鬥努力經營這個家了,不料晴天霹靂,益謙又接了一張國民政府的徵集令,繼續當兵去 ! 先在台南當1年多,又去金門半年,回來後又去成功嶺1個月才退伍。這期間,蔣鐘要照顧襁褓中的幼女、尚未讀國小的小叔,事事都要靠自己張羅,備極辛苦。
 
田間種的是稻子、黃蔴、菸葉、高梁、土豆、藺草、桂竹、柳丁、茂谷、紅柑、葡萄柚;陳益謙家一開始並沒有自己的農地可種菸,於是他就借用隔壁湳仔村崙仔聚落人的田地種菸,在冷冷颼颼的冬天,晚上吃過飯,夜黑風高之際,他都得冒著冷風蹽過崙仔溪到崙仔去顧火炕坑,在那個大家都無眠無日工作的年代,庄裡人也都說:「陳益謙最辛苦 !」
 
種藺草時,他不安於只種藺草,為了要自家編織草蓆才能賣好價錢,就買回一台二手的織藺草機,還跑去偷偷學會織草機的修理,於是一般農家只種藺草曬乾就賣,他們家則是曬乾藺草,夫妻倆人再利用農閒空檔織藺草,從早上6點開始工作,陳益謙負責將藺草整理乾淨,蔣鐘負責織藺草蓆,收工時通常已是晚上12點了,一天下來,可以織好25張草蓆,當時一張草蓆賣價外銷品是120元,內銷品是80元,他們的草蓆都是廠商指定用來外銷的,算算一天可賺3000元,是倆夫妻一天花18小時工作時間換得的。
 
年輕時的陳益謙還曾坐著米籮,被吊下深55尺的荷蘭井替村裡人清井,至今都仍讓老一輩人惦記著。他農忙之餘也曾賣過涼水,也曾和土水師傅跑遍全縣做建築小工,從小吃盡各種苦頭的益謙,拼命工作除了要按期繳納放領的1.1甲官租地地價外。內心常想,即使日子再艱難,也要好好栽培孩子,不要下一代像自己一樣勞碌一輩子。
 
他的長子榮興國中時廣泛涉獵各種書籍,卻不願接受常規教育,後來到工廠工作,直到當兵完,姊姊介紹到台中學製北京烤鴨,因廚藝精湛,老板在豐原另開分店,讓他當入股並當店長,他的兩個孩子也很爭氣,都是碩士畢業,有相當不錯的工作。 長女錦綉高職畢業後在台北上班,結婚後遷到台中從事二手車買賣,因經營得當,頗為成功。次女錦麗大學畢業後在外商公司工作,後來自己從事投資工作,生活美滿如意。三女錦蘭則在國小教書,也有良好歸宿。
孔子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正是陳益謙的最佳寫照 !出生在錐也無的窮困家庭的陳益謙,靠著雙手勤奮工作買下屬於自己的農地,靠著農業生產養家、栽培兒女,對農地、農業情懷不離不棄,年已近90高齡的他,每天正常騎著摩托車下田去看顧他的茂谷園,像個「農業金剛」一樣。
 
楊明常 / 百般武藝難不倒的農人;出生於日治時代1937年【昭和12、民國26】,父母親是貧苦佃農,家境清寒三餐無繼,窮無立錐之地,經常需靠撿拾地主空園後棄置之蕃薯維生,強凌弱,眾暴寡,是當年社會普遍的現象。而其出身貧寒,早年失學,惟不向命運低頭,於7、8歲時已學會扶著牛犁耙耕田,因個子還矮小扶不到牛犁耙把手,只能扶著「犁尾子仔」耕田,經過的路人總很好奇,沒看到人怎麼牛犁耙會走,像是好笑,卻是令人心酸,只能另類思考,是老天爺在苦著窮人家小孩的心志吧。
楊明常與家住大埤鄉尚義村孫玉說親,因孫玉的父親早逝,由她的舅舅出面當媒人,舅舅在田裡見到楊明常跪在稻田裡挲草,楊明常不僅沒有因此停頓下手邊的工作,還一邊跟著媒人公說話一邊繼續挲草,就這樣被中意了,孫玉在舅舅做主下與楊明常結婚,開始了倆人勤奮不懈的人生。楊明常可說是在田裡挲草被選中的女婿。
 
村裡人都說楊明常播田,只要看過田區,從田中央分半,別人倒退著播田,他則是前往進播田,而且還分毫不差的整齊,真是厲害 !婚後楊明常才去當兵,那時期一連裡面,幾乎有三分之二的人不識字不會寫名字。公學校只讀一年多的楊明常當然也不例外。只是有不認輸個性的他,竟然把當兵手冊,整本都背起來,獲得班長的重視,私底下也教楊明常識不少字。後來調防到金門服役,離開金門時,在船上遇八二三砲戰砲火襲擊,很幸運的能安全返台。
 
 
服完兵役,楊明常不純然以種田為滿足,他買了一台機車,甚至後來買了農用搬運車,做起農產品買賣的生意來了。買蔗尾、蕃藷、鳳梨、洋菇、蘆筍等然後再載著去賣;在中洲的田地上,種植過甘蔗、水稻、香蕉、絲瓜、菇茸、藺草、花瓜、胡瓜、花生、鳳梨、柳丁、樹薯等作物,凡是能種的,能賺錢的,都嘗試著去種。
 
只求有 “工” 做的年代,他甚至做過篩石頭賣石頭的工作,以及組班到全台各地播田;還曾經到過高雄中鋼公司做粗重的操作機械工,一天薪水1000多元,當時一般的工資一天只有400元。他說只要不違法能賺錢的工作,老闆問:「會不會做」,他都說:「會」,因此得到不少工作機會,也真的學了就「會」。
 
最後,更大的嘗試是與鄰近鄉鎮農民契作數十甲的花瓜及胡瓜,銷貨至愛之味公司等企業,後來越南進口加工瓜類取代台灣農產品才告一段落,見證了台灣各類農產品之盛衰。
 
自從民國60、70年來,中洲部落的農民每天清晨4點多,即開始辛苦收割竹筍,筍價總由盤商喊起喊落,辛苦卻收益微薄,是農民的切身之痛。楊明常於70餘歲高齡,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為了突破價格被操控的因境,也為提升產業價值及永續發展,與麻園村多位地方人士共同努力下,號召班員31 人,於96年11月成立古坑鄉蔬菜產銷班第八班,成為吉園圃優良產銷班隊,媒體稱千歲產銷班,無私義務擔任班長10餘年,有願就有力,該產銷班經古坑鄉農會輔導,古坑鄉公所、雲林縣政府及行政院農委會大力支持下,產銷班產值每年逾千萬元,成立至今貢獻產業以億元計,基礎已穩固之下,順利於108年將班務交棒給村裡中壯年福懋公司退休務農的沈榮堂,而產銷班30餘名幹部及班員深感楊班長對班務之貢獻,並與麻園村劉村長聯合致贈「產銷之光」匾額祝賀榮退,其對地方產業之貢獻有目共睹。
 
他的長子現已擔任臺糖公司虎尾廠的副理,不要父母親再那麼辛苦了,但85高齡的楊明常夫婦,還再整理筍園,還再割筍仔,他們堅決的說:「能做就要做。」
 

 

 蔡董《來去巡田水--臺灣農村與農業地景變遷史紀錄計畫之五》 成長在艱困年代/老農臉譜/ 台銘新聞網

聯絡我們

goodtiming6s@gmail.com

LINE : timingnews

關於台銘新聞

  • 協助並監督政府擬訂及推動公共政策與服務。
  • 提供開放多元之媒體新聞與資訊平台,平衡社會發展。
  • 協助促進社會和諧,正義與安康幸福的生活

Copyright © 2021 台銘新聞網 All Right Reserved

CLOSE 新聞區 文教消费 兩岸國際 農創專欄區 年度新聞
2020年新聞 2019年新聞